这份古代的事业编,抢手又烫手

2023-09-08 18:53:22    来源:凯迪网

贵族守皇陵,是祸还是福

古人讲究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”,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怎么侍奉他的,死了也照样这么办,特别是对皇帝。生前有那么多太监宫女伺候,要是人一嘎嘣,之后的事儿就让人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?

坚信鬼神有灵的古人们实在干不出这事来!于是皇帝们死后不光会陪葬金珠宝贝,有些朝代还搞殉葬,人活得好好的也得下阎王殿伺候皇帝主子去。您要是说阴曹地府的事儿咱看不见,那些活人能看见的地方如果不照顾周到了就不合适了。哪些地方啊?您想,皇帝的陵墓得派专人照顾吧?怎么也得时常打扫卫生、上点香火,逢年过节供上一大堆好吃的吧?偶尔还得搞搞礼乐文艺表演,总之不能让皇家的祖坟荒废了。咱们今天要说的,就是这些专门照顾皇家陵墓的朋友。其实,这个行当也算历史悠久。早在战国时期,秦国就有一种名叫“甸人”的岗位,就是专门守护秦国几位君王陵墓的人。


【资料图】

汉朝建立后,原先那些旧贵族都成了前朝的遗老遗少,脑子还停留在秦朝甚至战国时候,虽说没胆量也没本事拉起大旗正式反对朝廷吧,但在自己老家暗搓搓执行不配合政策还是完全可以的。朝廷的政令要是太管用了,那他们还算哪根葱?于是这帮人利用社会、文化这些软实力润物细无声、慢慢刷起了存在感,皇帝想起来他们就头疼。为了搞好统战工作,公元前195年,汉高祖刘邦下诏,挑了二十家六国和秦朝的旧贵族,把他们扔过去给秦始皇看守陵墓,也算找点事让这帮人发泄一下无处安放的精力。这可以说是后代所谓“陵户”的前身。刘邦的这个行为启发了他的重孙子——汉武帝刘彻。刘彻当政时,地方上有不少豪强势力,这些地头蛇仗着自家背后有人就到处为非作歹,社会治安是什么?根本不存在!更不用说这伙豪强手里有老多钱和跟随者,万一心野了想搞点大动作,说不定还真能给朝廷整出什么“惊喜”来。汉武帝那个愁的啊,咋办呢?他手下有个机灵的大臣叫主父偃,这就上赶着给大老板排忧解难了:陛下,您呀,干脆快刀斩乱麻!这些豪强不都是地方势力吗?充其量也就在那一片叫得响名号。不如直接来个釜底抽薪,给他们挪挪地儿,让他们去新地盘折腾吧!而且这个“新地盘”得离咱们近,就搁在眼皮底下看着,量他们也翻不出什么花来。

电视剧《大汉天子》中的主父偃和汉武帝

挪去哪呢?借口是现成的:那什么,大汉朝各位皇帝的陵墓就在首都,总得有人照看吧?这可是个无比光荣的任务,组织上把这份重任交给你们,正是对你们的信任啊!被点到名的大家族心里再怎么不愿意,也没胆子当面反对,只能捏着鼻子收拾行李。不过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,要是把这群人逼上绝路真造了反就乱套了。所以汉武帝派出谈判高手制定了一个安抚人心的移民政策,规定“幸运儿”们只是需要搬家,你们自家的钱朝廷不会没收的,还能给你们全家解决首都户口,咱可是依法办事!于是这些人带上钱和人来到首都,照样过着吃香喝辣的日子,只不过是方便皇帝就近管理罢了。除了有钱的,国家还鼓励老百姓也来皇陵附近扎根,自愿来的,朝廷奖励钱和地——你们只要人到了就行。在汉高祖、汉惠帝等五位皇帝的陵墓周围,朝廷陆陆续续地设置了专门的行政区,学名叫“陵邑”,陵是皇陵,邑是县城都邑。

这样的县城一共有五个,后来那里就叫做了“五陵原”,安葬了九位汉朝皇帝,被誉为中国的“金字塔群”。

曾经被迫搬家的豪强大族在五陵原生根发芽,家族里的年轻小伙闲得没事找事流窜社会,有的横行霸道一副纨绔子弟风范,有的当了侠客快意恩仇,甚至还有为祸一方的盗匪,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“五陵少年”。到了唐代,人们写诗还经常cue到这伙人,李白《少年行》里说:“五陵年少金市东,银鞍白马度春风”,白居易《琵琶行》里写:“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”,反正这帮年轻人要么骑着宝马逛街,要么找地方烧钱撒欢,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,也给首都治安人员添了不少麻烦。

这时候的五陵大家族早就忘了他们老祖宗搬家的名头了,守陵是什么?对不起,我不知道!那皇陵还有人看守吗?还是说一改朝换代,从前那些皇帝们,活的死的全都没人管了?

守陵人分配不均,怎么个事

“五陵少年”不守陵,真正干活的另有其人。“陵户”究竟是什么户?这帮人都从哪来?哪家陵墓有三千多户照顾,哪家陵墓可怜到没人看守?汉朝的守陵工作不光给自家皇帝,后来也进一步扩大到皇亲国戚乃至贵胄高官。皇帝能御赐人来守护你家的坟墓,当然是特级恩典,能有这待遇的着实不多。魏晋南北朝时,守护陵墓慢慢成了一项有规定的制度性工作,而且不光给本朝皇帝守,前朝的也不能落下。主要是这段时间朝代更替太频繁,四百来年换了N家人掌权,实打实的“皇帝轮流做,明年到我家”。把上一位皇帝赶下了台,新皇帝还得做好后续安抚工作,毕竟,手段太激烈引起反弹就是没事找事了。不少新皇帝都允许前朝后人接着祭祀老祖宗,比如曹丕篡汉以后,前任大汉皇帝、现任大魏山阳公、日后的汉献帝刘协同志还能继续在自己的封地上祭祀汉家祖先。曹丕还好人做到底、送佛送到西,给几位汉代皇帝各自送上三百户人家守陵,在特别看重香火的古代,这样的行为也算是刷了一波社会各界的好感度了。后来的南朝刘宋皇帝有样学样,给所有前代皇帝的陵墓都送上了十户人家守陵,广撒网多捞鱼,争取一个不漏。

隋唐时期,陵户制度更加成熟。官方专门建立了机构管理皇陵那些事儿,陵户再也不是没人管的野孩子了。而且,不同级别的陵墓对应不同数量的陵户,比如太子陵寝能有30户守墓,亲王就只有10户。宋代陵户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,根据皇帝生前的工作业绩的不同,他们死后的陵户数量也不一样。对于皇帝中的战斗机,比如黄帝、炎帝、汉高祖、唐太宗这些牛人,每位的陵寝有守陵人五户;政绩还算看得过去的,像周成王、汉文帝、晋武帝等等,也能捞上个三户;至于周桓王、汉献帝这种废物级别的,还想要专人守陵?对不起,您不配,能保证您陵区那些树别让老百姓随便砍了就算给面子了,其余的就甭想了。到了明代,皇权地位越来越高,皇陵当然也更加重要。明代皇帝的陵墓情况还挺复杂,有祖陵,安葬着老朱家的老祖宗们,比如凤阳皇陵里有朱元璋的父母、盱眙xū yí祖陵里有朱元璋的祖父母;还有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孝陵,在南京紫金山下;也不能落下安葬明代皇帝最多的明十三陵,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,那儿除了有明代十三位皇帝和他们的皇后,还有不少太子、妃子甚至太监。守护明代陵墓的陵户大多数都是陵区本地人。这些陵户通常有固定的数目,万一某家不幸绝了后,还会另外从平民百姓里迁进陵户补齐缺口。

等级制度在这时候照样起作用,不同类型的陵寝,所设陵户的数量也不一样。凤阳的皇陵肯定是头一份,最开始只有附近20户看守,随着皇陵规模不断扩大,区区20户实在是忙不过来,朱元璋就下令清查土著居民三千多户,统统编进陵户来给老朱家忙活祭祀。相比起来,十三陵平均下来每陵也就四十来户,倒是显得寒酸了不少。

陵户:世袭的“编制”

看守陵墓的这些人家叫“陵户”,这个“户”可不光是一户两户的量词,更是专门的户口。有个词叫“五色贱”,就是说有五种人身份最低微,处于社会最底层,不能和良民通婚,五种里打头的就是陵户。

唐代曾经下令赐予陵户良民身份,但本职工作不变。既然是专门的户口,那但凡家里要上户口的就都得干这一行,户口和职业绑定,这就是世袭陵户。不光普通陵户世袭,就连管理陵户的官员,有时候也是家族传承。比如明代管陵户的机构叫祠祭署,署内官员基本都是关系户出身,皇陵的奉祀和祀丞这两个官位上的人换过不少,但基本都姓汪或者姓刘,这俩家还搞起了官位家族垄断制。设置陵户是为了看守皇陵,但这些陵户还不能脱产专职守陵,毕竟这一年到头也不能天天打扫那几座墓呀。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普通农民,每天下地干活,遇上皇陵有活儿了就过来出把子力气,履行一下守陵人的职责,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祭祀。每处陵寝里,陵户十几家或几十家结成一社,轮流承办每年的祭祀。根据祭祀规格的不同,陵户要准备的祭品也不一样。万一不巧遇上大型祭祀,光是办祭品就能忙个四脚朝天,什么制帛、祭猪、白羊、黑牛、鹅、馒头、祭酒、香、纸、箔等等等等,五花八门各色各样,办好了不一定有赏,但办差了肯定受罚。除了准备祭品,陵户还得派出家里的适龄青少年来充当仪式的礼生,类似今天的司仪,负责引导、执事等环节。能胜任这份工作的,起码得五官端正、声音洪亮、口齿清晰,太常寺会开办一个短期培训班,结课后就上岗。在当时,陵户子弟能当上礼生是一件光彩的事,爹妈都觉得孩子给自己长脸了。陵户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种树。古人讲究坟墓旁要植树,而且生前地位越高的,坟墓的树等级越高、数量越多。

皇帝的陵墓自然等级最高,陵户就得好好种树,十三陵天寿山陵区方圆几里就全是松树。但树多了也不是好管理的,附近的农民经常来偷偷砍树烧柴,电闪雷鸣有时还会引发山火,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损耗树木,为了保持森林的规模,陵户就得时不时地种树,人人都是绿化小能手。由此可见,当陵户是不是也挺辛苦的?所以如果老板再不给点实惠的,恐怕陵户就要上榜“百姓最讨厌的十大行业”top1了。所以一般说来,皇家对陵户都有特殊优待。比如在法律方面,陵户如果犯事,可以交钱免挨打。就像咱们开头音频小剧场里说的,徐王坟的守陵官监守自盗,砍伐树木还违规修建房屋,这种罪名正常来说杀头都是轻的,但最后也就是花点钱了事。另外,因为陵户需要置办祭品、缴纳祭粮,皇家还会给陵户额外赏赐祭田,其中皇陵、祖陵、扬王坟这类祭田是免除所有税收的,十三陵和各公主王公的坟墓祭田也只需要交很少的税粮。除了咱们刚才说的这些,陵户还有一项让不少朋友羡慕的特权,那就是免税。要知道,当时普通老百姓每年光是交税就被扒下好几层皮了,一看陵户居然能免税,立马争先恐后想法子当陵户了。有钱人也钻这个政策漏洞“合法”避税,陵户一时间还成了香饽饽户口。

孝陵卫:不仅仅是个南京地名

有人负责皇陵的祭祀,也有人守卫皇陵安全。传说中的“大明最后一支部队”和陵墓有什么关系?这支特殊而神秘的队伍是什么来头?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明代官方特务机构“锦衣卫”的大名,按照明代的官方规定,一个“卫”下面有五千多士兵。明朝有亲军二十六卫,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。还有一种“卫”,虽说不属于这二十六种,可皇帝偏偏还要亲自挑选、过问,这就是“孝陵卫”。前边提过,孝陵安葬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妻子马皇后,顾名思义,孝陵卫就是守护这俩人陵墓的部队。朱元璋下葬一个月后,孝陵卫正式上任工作。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,就是守护好明孝陵。孝陵卫的这五千多号官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,其中还有500名业务能力超强的精兵。那精兵是如何炼成的?体能好、武艺高强只是基本要求,还得能骑马扬鞭、飞速奔驰,跨过一道壕、越过一堵墙、在马上开弓射箭,三箭射中两箭才算合格。一次合格也不能一劳永逸,每五年还得参加一次考核,淘汰下来的可以让儿子接班守陵,没儿子的就领一份退休工资回家养老。孝陵卫的官兵在孝陵一驻就驻扎了267年,一直到明朝灭亡。明朝末年,李自成起义造反,关外的满族人趁虚而入,一点一点侵吞着明朝的地盘。当时不少明朝军队一看大势已去,估摸着自己打不赢,或者就算侥幸打赢了也没用,干脆主动投降,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。来到南京时,大明王朝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赵之龙早早做好了准备,是投降书也写好了、城门也开好了,真是万事俱备只等清军。然而,就是在大部分明军集体躺平的情况下,还有一支军队却在拼死抵抗、誓不投降,没错,就是孝陵卫。

此时的孝陵卫只剩下一千多人,指挥使名叫梅春,他的老祖宗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。朱元璋死前叮嘱梅殷要好好辅佐建文帝,梅殷也没辜负老领导的期望,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后,梅殷率领军队给朱棣找了不少麻烦。朱棣登基后,梅殷被锦衣卫推入水中溺死,他的儿子则被派去守墓,离开了权力中枢,梅家从此世袭孝陵卫指挥使。眼瞅着满人就要进驻南京,梅春带着手下人马和清军争夺城门,可惜兵力差距太大,兵败后仅剩18人退到孝陵死守,最终以全部阵亡的代价消灭了清军三百人,孝陵卫因此被称为“大明最后一支部队”。今天的南京地铁2号线上,有一站的名字就叫“孝陵卫”,看完今天的故事,如果您有机会去南京,经过这一站时,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呢?

(编辑:张李昕、程涵消息来源:1039听天下公众号)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